『肥胖』新觀念| 別再用磅秤上的數字定義你的身形!
/隨著時代的改變,對於很多人而言,『肥胖』已經不再是數字上的變化而已,過去大眾對於體重過重或是肥胖,主要都是看體重數字的上下起伏,但如今,體脂肪、內臟脂肪、基礎代謝率與身體質量指數(BMI),也漸漸受到重視在臨床醫學上,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與討論,『肥胖』在醫學的定位中,也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狀態而已,六、七年前,美國醫學會便正式向大眾指出了肥胖的新定義,稱之為:慢性復發與演進的疾病(Chronic relapsing and progressive disease)
就如同其他的慢性病一般,針對肥胖這個『慢性病』,我們需要長期治療與調養身體。一般所熟知的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問題,患者需要按時服用藥物,定期回診接受醫療診察,觀察是否有後續併發症的產生,以及日常營養補充與生活作息的改變。肥胖,也是一樣的。接受醫療專業的諮詢,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或原因所導致的體重失調,藉由以營養補充為主的身體調理,必要時搭配藥物,並且長期持續地回診追蹤,藉由功能醫學檢驗,知道自身是否因為肥胖而已經有了不良的併發症產生,或是潛在併發症的風險有多高。調整生活型態,改變飲食習慣與心態,才能真正找回健康。
大眾都知道,肥胖或體重過重現象之所以產生,主要是因為攝取與消耗的熱量失衡所導致。多於的熱量以脂肪的型態堆積在身體,體脂肪不斷增加;接著形成『異位性』的脂肪,也就是說,脂肪開始往內臟堆積,造成脂肪肝、心血管堵塞等內臟脂肪增加之情況。不過,產生肥胖的原因並不是那麼單純的,這也是民眾在肥胖這個慢性疾病的觀念上需要『升級』之處。除了過度攝取油膩、含糖過高的食物飲品之外,肥胖還跟環境毒素、藥物、失眠、內分泌失衡、運動量不足或先天遺傳有關聯。也因此,肥胖的身體調理,需要全方位的醫療介入。長期高血壓的人,容易有中風的併發症,長期糖尿病的患者,則有視網膜病變、周邊神經病變或是腎功能衰退的併發症,那麼,肥胖這個慢性疾病,有哪些併發症呢?
首先,肥胖會帶來內分泌與新陳代謝上的許多併發症。脂肪細胞堆積之後,不管是數量還是體積,都會增多或變大。而這些脂肪細胞會分泌出一些激素或是發炎介質,擾亂了身體的內分泌,同時也讓身體處在一個容易發炎與感染的狀態裡。因此,肥胖會帶來:胰島素不耐或糖尿病、血脂肪過高或膽結石等新陳代謝的併發症,同時因為擾亂了雌激素的分泌,也可能會形成一些婦科的腫瘤。再者,由於脂肪影響了心血管系統的運作,包括因為脂肪細胞所造成的血脂肪過高以及分泌的發炎介質,讓人容易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。另外,由於體重增加,身體各個部位的關節,無論是荷重或非荷重的部位,都會受到脂肪細胞的影響,而容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。更有甚者,脂肪組織堆積在咽喉時,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產生,長期下來還可能因為缺氧而形成腦神經組織的病變。
由上述可知肥胖所帶來的併發症,遠超過我們一般的認知與想像。因此這些年來歐美各國將肥胖定義為『慢性反覆及發展性疾病』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是否常常在執行減重計畫,最後幾乎都以失敗收場?或是曾經成功減重,但經過幾年後又逐漸復胖?隨著年齡增長,減重或肥胖調理,是不是越來越力不從心?
事實上,肥胖與體重管理,是需要長期持續耐心地面對,就像三高疾病需要長期服藥調理一樣,肥胖這個慢性且容易『復發』的疾病,心態的調整、飲食與營養習慣的改變以及規律地做適合自身的運動,定期接受科學化的功能醫學檢驗,以及醫療診察追蹤各種併發症的產生與否,才能『全方位』地改善令人困擾的『慢性復發與持續發展的疾病』—肥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