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菌性的食物中毒|為什麼會食物中毒?|怎麼預防?
/ SpongeSis經常可以看到有關食品污染所引起疾病的報導,最為大家所知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死亡案例,是在2011年日本吃生牛肉因大腸桿菌污染所引起,及德國生芽菜引起的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,而近期美國也爆發蘿蔓生菜大腸桿菌的疫情。
吃下污染的食物,所引起的病症,稱為食物中毒。通常是會引起消化及神經系統的不適,最常見的症狀有嘔吐、拉肚子、肚子痛…等,嚴重的則會引起死亡。
★食物中毒分類:
細菌性食物中毒、病毒性食物中毒、黴菌性食物中毒、天然毒性食物中毒、化學性食物中毒、類過敏食物中毒。
★夏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期:
當天氣溫度高、潮濕時,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剛好非常適合許多微生物生長繁殖。只要食物處理、保存不當時,細菌就極易滋生,食物就很容易腐敗。這也就是夏天容易吃壞肚子、食物中毒的原因。
病原菌只要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下,就繁殖非常快速,大約15分鐘即可增殖1倍以上。
★最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及原因食物:
● 病原性大腸桿菌:糞口感染、水質污染。
● 沙門氏菌:蛋、蛋類製品、未經煮熟的肉類、家禽及其製品、糞口感染。
● 腸炎弧菌:海產類、鹽漬食品。
● 金黃色葡萄球菌:傷口污染,尤其是化膿的傷口。若手上有傷口,處理食物時,一定要戴手套。
● 肉毒桿菌:罐裝食品及肉類製品。
● 魏氏桿菌:未經徹底烹煮的蛋白質食物,食物加熱後,放置超過5小時以上。
● 仙人掌桿菌:與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,蒸煮後放置室溫過久。尤其是室溫20℃以上,會讓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。
★預防方法
● 受污染的食物,都可透過菜刀、砧板、抹布、器具、容器及手等媒介物,間接污染食品而引起中毒,又稱為交互感染。所以烹調人員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,不注重飲食衛生,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。
● 一定要勤洗手,除了進食前之外,特別是在如廁後、或準備食物之前。
● 建議烹煮好的食物在2小時內,最好食用完畢、或是放置冷藏保存,若是烹煮好的食物在室溫下超過4小時,則食用前需充分加熱、或是直接丟棄。
近期以來,『靜脈雷射』好似成為一個很受注目的醫療項目。其實靜脈(血液)雷射用於醫藥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,現代醫學多著重在靜脈雷射能夠治療或改善哪些疾病?例如:心血管疾病或骨骼肌肉發炎病變。
「我這幾天好像有點發燒,可是體溫又不高,喉嚨好痛,吃了止痛藥還是沒有改善,到底是怎麼了?」
「我前一陣子有點感冒,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症狀,但是就是覺得好累,再怎麼休息也沒有用……」
悶燒、疲累、喉嚨痛,淋巴腫脹,小心腺熱(Glandular Fever)!
腺熱,又名為「傳染性單核球症」或「親吻病」(Kissing Disease)。
疫情趨緩,國際間的旅遊及交流日漸熱絡,除了新冠病毒之外,要小心其它過去幾年因為封鎖和民眾自律下,所隱而未現的病毒感染。
公共場所或餐廳,入口處都有含酒精的乾洗手,但是酒精並非萬能
我們在檢查血脂肪時,除了總膽固醇量、三酸甘油脂,還會出現HDL-C(高密度脂蛋白-膽固醇)和LDL-C(低密度脂蛋白-膽固醇)。
HDL-C是兩個成份合起來的簡稱:HDL(High Density Lipoprotein)是一種脂蛋白,C(Cholesterol)是膽固醇,HDL就像是貨車,把C(膽固醇)打包,帶回肝臟處理。
正常生育年齡女性原本就會分泌白色或透明無味的液體,一天大約1~4cc,內含脫落的上皮細胞、正常陰道菌落及陰道滲出液,除了保持陰道的清潔和潤滑之外,還肩負著抵抗外來病菌入侵的重責大任。